A day in the life [ 2006-03-18 14:13 ]
在歌曲《生命中的一天》中,歌詞“I'd love to turn you
on”(我很想把你的興趣轉移到……)所體現的鼓勵人們嘗試毒品的傾向,曾讓英國BBC電臺一度把這首歌作為禁曲。而《佩伯中士》所表現出來的對毒品的敬意,其意義絕不在于它是一張歌曲合集,而是反映了用毒品來濃縮一代人對整個世界的不滿。
本網小評
1967年1月17日,列儂在《每日郵報》上看到他的朋友Tara
Browne(塔拉·布朗尼)——愛爾蘭著名釀酒商Guinness的后代——的死訊后,創作了這首歌曲,但整首歌并沒有寄托哀思,這或許就是理解此支曲子的突破口。
在歌中,列儂羅列了一天中的四個事件。首先,他告訴大家,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死訊,且強調死者生前是個成功的政治家,但這個頗受上帝青睞的幸運兒似乎并不開心,他是由于開車時“神情恍惚”才慘遭車禍的。得知死訊,列儂并沒有過多得揮灑自己的悲痛,而是冷冷得形容整個事件過程——“這個人在車里精神恍惚,他沒有注意到紅綠燈轉換的信號”;面對死亡,眾人也僅是一副淡然的態度——“一大群人圍過來眼睜睜地看著”不明身份的死者(雖然死者生前是眾議院議員,但死后大家并不知他的身份)。
接下來,列儂又說他看了部關于英國打勝仗的電影,電影結束人群散去,但只有他還在品味和思索,因為“我讀過關于這場戰爭的書”,知道整個事件內幕(暗含意:這場戰爭未必崇高,甚至讓人反胃)。突然,他話鋒一轉,不想再談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希望把聽眾把注意力轉到……(屬于毒品的迷幻世界)。
再接下來一小節,列儂勾畫了一副毫無生機的現實圖景——睡醒、起床、洗漱、遲到、趕公交……在現實世界里,他昏昏欲睡。
最后一小節,列儂又把視角拉回到報紙上,但看看報道的內容你就知道:狂轟亂炸的媒體提供給公眾的——“蘭開郡布萊克本鎮上有4000個坑”——僅是嘩眾取寵、毫無新聞價值的信息。所以,“我很想把你的興趣轉移到……”
由此可見,在歌者所描述的一天中,個體除了吃飯、睡覺、趕公交之外,就是被毫無價值的新聞媒體和影像世界所包圍,沒有自由的思想和交流的空間,所以,整首歌彌漫的不是因為死訊而帶來的哀思,而是由于與現實格格不入而品味出的孤獨和憂郁。
值得一提的是,整首歌在音樂上,以演奏會的方式把觀眾的吵雜聲以及舞臺上的戲謔聲都錄了進去,其模糊的背景音樂可以襯托出那種浮華的音響效果,堪稱迷幻搖滾中的典范。另外,在歌曲開始時,舞臺效果沖淡了有關死亡的哀思,達到一種冷調的反諷效果。而在歌曲末尾,大型管弦樂則把聽眾帶離到一個幻覺的世界,凸顯出現實的灰暗主題。
( 英語點津陳蓓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