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舒訪談:用設計理念傳遞愛心
|
范鐵分享自己的心得 |
去年四川地震發生后,范鐵和他的聯盟伙伴推出了一個名為《四川快遞》的救災概念設計展示會,希望能夠通過他們的活動促進設計界對抗災設計的思考和關注。此后范鐵一直在籌劃新的與賑災有關的項目,“四川學校概念設計國際競賽”就是他與朋友們幾個月來奔走努力的結果。
我和范鐵的訪談,就從他在英國讀書的經歷開始。
范鐵:我從The Robert Gordon University(羅伯特戈登大學)畢業后先是愛丁堡工作了四年半,主要做的是Scottish Parliament(蘇格蘭議會大廈)的一個新樓。這個項目給我感觸很大,也是我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當時我所在的公司跟西班牙的建筑設計師Enric Miralles合作,他是一個很天才的建筑師。
他的設計非常獨特,甚至今天來看他的設計,都會感覺它不只是現在看著好,而且還能inspire(啟發)很多未來的東西。
建筑設計很復雜,那時候依我的經驗和對建筑的見解,我找不到其中的樂趣,覺得它太過于復雜了,沒有一個設計是一樣的,跟我們在學院里教的很不一樣。學院教我們要設計合理的,要有理性,但他的設計恰恰不太理性,在建筑中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我當時會想他為什么要那樣設計。
天舒:將近10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再來看他的設計能不能理解?
范鐵:我當時發現這個天才建筑師的做事方法跟別人很不一樣,他的想法和做事方式都和別人不同。要想學這方面的東西,我覺得應該去這樣的設計師的事務所里面鍛煉一下。完成了Scottish Parliament之后,我正好拿到了英國皇家建筑師的資格證。我以在Scottish parliament 的工作做了我的case study去考試,在我的考區里面考了第一名,后來經朋友介紹就到了另一個事務所,在倫敦的Foster。
到了Foster以后,我參與了北京機場的設計和建筑。從那之后我做了五個機場。當時我負責roof,幕墻和主體結構的設計。
天舒:當時能夠拿到Foster這份工作是不是多少跟你是中國人,而項目是做北京機場有關系?
范鐵:對這我并不清楚,但我覺得也沒有必要中國的項目就非要中國的建筑設計師來做。
天舒:但你是跟來自各個國家的設計師競爭的,你在跟他們競爭的時候優勢在哪?語言會不會是一個劣勢?
范鐵:華人在西方找工作,語言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但做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都有很多專業性的語言,有設計師獨有的語言,比如看圖紙,并不是一定要見到人才能明白這個設計,所以還好。
開始我的英文不是特別好,我在第一家公司發展的時候就很受限制了。不過我知道那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我也很積極地學英語。另一方面,既然我的語言表達不是最好,那我就把我的圖努力畫好,這樣就彌補了我語言上的缺憾。
不過語言始終都是個問題,比如你要升上更高的職位的時候,語言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我的語言能力的增長跟我事業的發展基本吻合,所以我覺得還可以。
我在Foster不僅做設計,還要開發市場,要建立關系,這都靠語言來建立。而且不僅僅是英語的問題,還有一個文化在里面。這是一時半刻急不來的事情。
建筑設計師想要在英國發展好,除了英文要好,還要對英國文化、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的越多越好。
天舒:從專業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建筑師要有無窮的設計理念,很多靈感的積累和收集。你平時都看些什么?
范鐵:這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難決定的,因為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該選什么是個問題。比如一天收到10封信,有些有用有些沒用。再比如倫敦的展覽很多,一個周末有幾十個展覽,那么到底該看哪一個?看完之后怎么記錄它們,我覺得對于年輕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
對于我來講,我是有很多想法,但我覺得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積累,積累過程中要注重對歷史,對Art history(藝術史)和建筑歷史的學習。Art history是跟政治、經濟發展還有社會變革有聯系的,所以了解歷史很有必要。
近幾年的設計和藝術市場的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需求,這跟design style(設計風格)有一定的聯系,因為每個人都不想跟別人一樣。如果一個東西很有用,很經濟合理,就證明誰都能有,誰都能用,這樣就不會是一個很unique(獨特)的東西。
所以你要做的應該是有用但是要超越有用之外的作品。比如你現在做一樣東西,你知道它是一種重復,但同時它對這個時代又有新的意義。這些都需要你對歷史和現在發生的有一個把握。
天舒:現在年輕人在選擇專業上也面臨這個問題,什么是有用的呢?有用的可能就是學完之后他們走出學校就能找到工作,你覺得在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是應該選擇自己喜愛的,還是應該選擇對未來有用的?
范鐵:我覺得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的調整。讀了一個專業不需要完全就stick在這個專業上,要有一個靈活的態度。
可能現在你覺得這個專業很好,但也許五六年后它就不是那么profitable(有錢賺)了,這個很難去預測。這不但是對學生,甚至對企業都是很難預測的。
我覺得對學生來說,既要學好學校里教的基本技能,還需要把眼光放開來,敏感地捕捉社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