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訪談:倫敦奧運主會場建筑師
英國高校的建筑專業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中國學生的歡迎。這個專業也常常令人覺得學習時間長、學起來辛苦。
建筑師陳海亮畢業于著名的AA建筑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曾經參與倫敦奧運會主會場“倫敦碗”的建設全程,目前在建筑大師福斯特的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供職。
子川:你在AA建筑學院完成皇家建筑學會RIBA Part II,即Dip Arch課程之后,剛進入建筑事務所工作,做的項目就是倫敦奧運會的主會場“倫敦碗”?
陳海亮(以下簡稱“陳”):對的,當時他們招我就是為了做“倫敦碗”。這個項目是以競賽的形式招標。
起初我并沒有特別想去一家專門做體育場館建設的Populous公司,更傾向于大型的事務所,本來想回到實習的那個事務所工作。
當時我有一位朋友也在這家做體育場館建設的公司工作,他告訴我公司現在就是要招做倫敦奧運場館的項目的人,就去面試,成功被錄用。
子川:從2006年畢業到“倫敦碗”落成,你都是在做這個項目?
陳:是的,一直都在做“倫敦碗”。
子川:“倫敦碗”的建筑師團隊共有多少人?
陳:一開始只有4人,中間加入了一些,到10余人,最多的時候有30人,平均是20人左右。
子川:你是唯一的中國人嗎?
陳:我是唯一的中國大陸華人。
子川:你在AA學習后來又實習,這些對你做“倫敦碗”項目幫助大嗎?
陳:我其實還做了一些其它項目,比如LED燈展覽,在競賽上獲獎,這些對“倫敦碗”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倫敦碗”的籌建過程中,曾經因為預算的原因有一個階段是設計成沒有屋頂的完全開放式體育場。
那時候計劃在頂棚用LED燈作為裝飾,同時可以打出各種變幻的燈光圖案。這跟我在做另外一個競賽時的想法很相似,所以都有幫助。
子川:你曾經在訪談中說,“倫敦碗”還是有遺憾的,那你參與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心路歷程是怎么樣的?
陳: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很興奮。其實,做建筑項目基本都是類似的感覺,一開始的時候想法很多,很快就畫出效果圖,就會很興奮,很期待建成。
但是,不管是什么建筑,它的建造過程都是非常漫長的,常常使你懊惱、沮喪,需要用平靜的平常心去對待很多事情。
我們每天到工地,要處理很多事情,像跟承建商、工人交流。因為希望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完美,所以,這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累的過程。
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想法,要跟組織方據理力爭,“為什么這個設計是要最好的,為什么在這里要花這么多錢”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技巧和能力來實現的。要盡量做到最好,最接近你的想法非常不容易。這也是做建筑的通常狀態。
子川:就是說一定要堅持下來?
陳:對。而且體育場的建設周期比所有其它建筑的建設周期都要長。“倫敦碗”已經是建造速度最快的一座體育場了。
子川:總體上你還是滿意的?
陳:是的。“倫敦碗”從打地基到建成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但整個從設計到落成的過程用了4年。通常建造一座體育場都要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在這樣長的建造周期過程中,剛開始的興奮感會逐漸消失。有時候就需要自己不斷地激發想法—這就像長跑一樣,跑著跑著就會萌生放棄的想法—會有這種感覺。
子川:“倫敦碗”落成的時候特別激動嗎?
陳:那當然。但是很可惜,倫敦奧運開幕式的時候我已經離開了那家公司,沒能親臨現場。在開幕式表演中有一個環節,有一些頭戴安全帽的建筑人員的出現在鏡頭前,那些人中就有我原來的同事。
子川:“倫敦碗”做完之后,你就跳槽,這是為什么?
陳:因為我希望多做一些在中國的項目,我現在在著名建筑師Norman Foster的事務所工作,會比較容易接觸到中國項目。
子川:你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傾向于中國嗎?
陳:有可能,因為現在很多英國公司做的項目都在中國。這也是中國建筑師比較有市場的原因之一。實際上,我身邊的資深建筑師朋友基本上都回到中國發展,就是出于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