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漢語比賽的文化沁潤
在英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已無需贅言。但隨著英國大街小巷“漢語使用者”的增加,各地人們會說點中文能立馬變得“潮”起來。“你好”、“謝謝”,外國友人總有幾句能“拿出手”秀一秀。我所在的謝菲爾德大學近日舉辦了英國首屆“江蘇杯”漢語演講比賽,不同國家的“中國通”們驚艷的表現讓我折服。
來自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杜倫大學等英國12所名校的19名成年組選手和來自謝菲德爾星星中文學校、Silverdale學校的6名兒童組選手,齊聚謝菲爾德大學第一高樓Arts Tower,全英漢語文化愛好者200余人到場為參賽者加油。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我已迫不及待想一睹“老外”們說中文的風采。
中華文化的集成
葫蘆絲、古典舞、繞口令、京劇、旗袍、折扇、武術、功夫……選手們的“十八般武藝”將眾多中國元素集合起來,3分鐘主題演講、2分鐘江蘇知識問答,以及現場答問表演環(huán)節(jié),比賽有序緊湊。比利時留學生Yannick Colinet和他的巧克力文化,韓國留學生Inhoo Jo和他的劍道文化,德國留學生Lukas Von Rantzau和他的啤酒文化,在舞臺上,他們卻在展示著同一種文化——古典的千年中華文化。
諾丁漢大學的Melissa Ward讓我印象深刻,她學習了當代中國研究,自認為“中國通”的她去廈門見了她的“中國婆婆”,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文化差異導致的趣事,并笑稱自己已經練就了喝白酒的“功夫”。倫敦南岸大學的Paul Greene是中國地方文化的純粹追求者,他喝“哈啤”,吃北京烤鴨和天津“狗不理”,會學山東人“俺愛你”的示愛方言,令我忍俊不禁。
據到場的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倉健先生的介紹,“江蘇杯”自2011年從日本發(fā)端,為全球中文愛好者提供展現成果和交流的舞臺,隨著大洋彼岸美國三屆活動的成功舉辦,參賽人數增多,水平增強,很多選手已經去了南京大學繼續(xù)深造,體會了六朝古都南京、中華文明搖籃之一的江蘇省的人情風貌。
冠軍的共性
比賽不同級別的冠軍由來自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Annafay Brunner、謝菲爾德大學的Harry Armer,以及謝菲爾德星星中文學校的Sushain Razdan摘得。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浸染著不同的文化閱歷,但他們卻有著相同的冠軍特質——謙遜、幽默,和滿含著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熱愛。
主場作戰(zhàn)的Harry表現優(yōu)異,和哈利-波特有著相似名字的他介紹道,自己13歲時因為一款三國游戲而開始接觸中國歷史,如今的他不再是貪玩的小男孩,懷著對漢語的濃厚興趣,他曾到鄭州求學,并希望去南京繼續(xù)深造。
學習人類學和社會學專業(yè)的Annafay準備了《關心在于細節(jié)》的演講,回憶了她在中國與當地學生互相關心的點點滴滴,并盼望著能夠再次回到中國和他們見面。她還細心地提醒現場觀眾“天冷了,多加衣”,讓我被濃濃的暖意包裹著。Annafay不僅中文說得溜,她也是現代中國互聯網和手機文化的體驗者,開微博、玩微信,和大家互動,有時候真會讓人對她金棕色的頭發(fā)和標準的普通話充滿著矛盾的好奇。
兒童組冠軍Sushain介紹了他和中國羽毛球世界冠軍林丹的故事,并帶來了書法表演,揮毫潑墨,“龍”字一氣呵成,獲得了全場贊嘆。主辦方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和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為獲獎者們準備了南京大學學習深造項目和中國江蘇八天文化游活動等豐厚獎勵。
語言的魅力
來英之后,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學習中文的人遠比我想象的要多。根據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潘云東總領事的發(fā)言,在曼城領事館領區(qū)內,已經有600多所中小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掌握漢語成為了優(yōu)于他人的巨大優(yōu)勢。我所在的謝菲爾德大學也早已開設了東亞研究課程,而國內名校如南京大學也開始與全球各大高校合作,接收了大批國際交流生。
語言是開啟探索一個國家文化的鑰匙,是與世界分享交流的密碼,中文這一來自神秘東方古國的語言正在越來越受追捧。對漢語感興趣的英國副首相Nick Clegg及特使Roger Davidson議員,親臨現場觀看比賽的謝菲爾德市市長Vickie Priestley,會說“同學們加油”的謝菲爾德大學副校長,會唱中文歌曲的英國歌手Mary-Jess Leaverland……方塊字在為中西文化的傳播使命筑巢,說英文的中國人和說中文的外國人在這里交流,不同的文化在這里沁潤。
(責編: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fā)表評論,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