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記:在歐亞大陸彼端 春暖花開
留學日記:在歐亞大陸彼端 春暖花開
其實,當一個90后被問及春節的感受時,他想到的更多是休假,放松和無罪惡感的饕餮,但是當我身處八個時區之外,被問及同樣的問題,想到的,卻是清冷,惦念和處心積慮的復制。
過去的二十多年間,我生活在中國北方一個還算傳統的家庭,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用他們的方式告訴我,過年就是吃餃子,貼春聯,串親戚和壓歲錢,勉強還可以加一個,春晚。
風俗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中,默默傳承也悄然改變著。有很多家庭放棄了在家里張羅收拾,而選擇在飯店吃一頓年夜飯;小時候還用拙劣的書法寫過春聯,派送給親戚家,我甚至記得內容是“辭午馬馬馬虎虎,迎未羊洋洋得意”,后來多是商家印刷好的春聯,結實耐用卻再也沒了筆墨的靈氣;串親戚被集成在了年夜飯的環節,壓歲錢倒是年年不會缺,說到春晚,更像是網絡上一年一度的空前吐槽。倒不至于上升到傳統文化逐漸淡化這樣上綱上線的層面,我們只是賦予了這個“年”更強的時代感,毋庸置疑,“年”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和一年到頭的盼望。
再來說說,我在英國的春節。當我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沒有什么差別。兩方面原因,國內的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好吃的、新衣服不必等過年才有,所以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春節被一定程度弱化;此外,倫敦作為世界城市可以提供給我們買年貨、感受中國氛圍的機會。看似有理,實則不然。今天下午去中國城采購年貨的時候,我仔細地想了這個“年”究竟有何不同,最后我室友在雨里接到媽媽電話的背影,給了我答案。
一說吃餃子。從小我很想吐槽的一件事就是為什么北方任何重大節日都要吃餃子,現在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學會了,并和三個南方室友吵吵要吃餃子。為了簡化和面的步驟,我們買了餃子皮,還險些連餃子餡兒都買了現成的。我應該可以想到,除夕那天應該會因為吃什么餡兒的餃子,而撕逼的不可開交。說到這兒,也有些想念爸爸媽媽嫻熟地包餃子的畫面,今年應該會少包好多。
二說壓歲錢。已經24歲高齡并即將工作的我,勢必不太會要壓歲錢。但是沒了從小到大唯一的合法收入,心里多少有些不爽,因為我啟蒙的理財意識或者摳門精神,就是在壓歲錢的催化下,一點點兒培養的。今年的新潮流,變成了“搶紅包”。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這些身處國外的留學狗,也可以享受到壓歲錢的溫暖,而且讓大家拿著手機、盯著群聊、設置好鬧鐘搶紅包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搶”,因為不勞而獲和公然搶劫太符合大眾心理。
三說人情。當我問好朋友,國內外過年的差異時,他們傳遞給我的第一個關鍵詞是“父母”。孝道在中國,或者說東亞民族中都擁有很高的地位。其實在國外,最放不下的不是各種菜系的美食,不是被塞得滿滿的紅包,也不是張燈結彩火樹銀花,而是我們的父母,抑或親情。媽媽做的菜,爸爸包的紅包,和祖國大陸的繁花似錦,才對我們產生最深刻也最溫情的吸引。印象很深一句話,來自我一個連續五年在英國過年的室友尹聞博,他說“我們一半時間在過年,一半時間在視頻”,而視頻那頭緊緊連著的,不正是我們的父母?
說實話,擁有約14萬之多中國人的倫敦,很難讓你在春節找不到“過年”的感覺,但是這種氣氛營造的越濃郁越逼真,就越會讓你想起家鄉的感覺,想起家人朋友陪你度過的每一年。《一代宗師》里宮二說,“這些年,我們都是他鄉之人”,王家衛將這種鄉愁寫盡了。不能將春節比喻成一個痛點,但她確實成了一種“達摩克利斯”之鬧鐘。
每年這時候,無論你是頂級學府里徹夜通宵的學生,還是金融帝國里打拼奮斗的銀行家,你都會去翻一下農歷新年的日期,都會用或多或少的時間去回憶,春節里每一個甚至說不出淵源、看似有些荒唐、卻在不停恪守的,習俗。而這種習俗,是無法隨著空間距離而稀釋的,只會變得越來越強。所以,在英國過年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將春節的魂融進血液,也將父母的愛刻在心里,異域春節讓我更懂得珍惜,也更有力量前行,為了自己也為了心愛的人。
(責編:友義)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或向《留學日記》聯系投稿,請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