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天內5名大學生墜亡 危機頻發未受重視
|
大學生墜樓身亡
|
5月8日至17日,短短數天內,北京已相繼有5名高校學生墜樓身亡。
這樣的頻率震驚了社會,也震驚了一些專門關注大學生危機事件的人士。這些人士包括出生于加拿大、客居中國20年的費立鵬博士(Michael Phillips)和北京工商大學林永和教授。費立鵬博士長期關注自殺問題,是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負責人。林永和教授則長期從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并擔任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他們認為,悲劇本可以避免。
危機頻發,有些高校并未真正重視
林永和表示,歷史資料表明,四五月確實是大學生危機事件的高發期,10多年前,北京高校就曾發生過與今年相似的情況。
費立鵬也表示,根據他的研究案例,連續幾天內發生多起大學生自殺事件的情況比較少見,明顯比往年報告的密度要大得多。
但他們都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自殺率就特別高。林永和提供的數據表明,近幾年,北京高校大學生自殺率為十萬分之零點四六。教育部官員日前在中山大學一次會議上說,北京高校中每80萬人中僅有15人自殺,低于社會自殺案。
盡管如此,大學校園發生的多起大學生危機事件,都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這與大學生群體受到整個社會關注程度較高有直接聯系,更重要是,類似事件的頻發確實引起了社會的警醒。有統計數據表明,2000年以來,北京高校發生類似事件導致學生死亡人數平均每年都在兩位數以上,而今年截至目前的數據,已接近去年全年的總和。
林永和認為,危機事件的連續發生已經影響到了大學的正常教學秩序,波及的人群包括大學生、家長及整個社會,人們心理受到了震撼和沖擊,想要不斷地弄清事情真相,總結分析原因,預防同類事件的發生。
費立鵬也認為,加強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他表示,目前在自殺研究領域最需要的資源就是準確可靠的數據。他發現,通過媒體報道出來的數據并不是實際可用的研究數據,用符合流行病學的方法去分析數據才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數據不可靠,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方案。
但目前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是,許多高校發生類似事件后,采取消極應對的措施,并沒有真正重視起來。
加強危機干預,悲劇本可避免
費立鵬表示,自殺者在自殺前一定是有征兆的,有沒有被發現并得到幫助,對最后是否發生自殺有很大的影響。提高周圍人的敏感性,并提供志愿服務的機會,也給心理障礙者提供了易于接受的求助渠道。
林永和也認為,一個生命的主動終結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往往會留下許多痕跡,怎么遮掩也是掩飾不住的。“這種行動絕不是毫無考慮的,而是有著一個巨大的心理沖突過程,因此,這類危機事件有許多生理、心理掙扎的蛛絲馬跡,就像地震前有動物慌亂的痕跡一樣”。
他表示,如果這種跡象及時被同學、老師等人發現,及時進行危機干預,就可大大減少發生的幾率,“北京某高校一個清潔工發現有個男生在樓頂徘徊,馬上通知學校相關部門,結果一問,這個學生果真已經萌生了非常強的自殺念頭”。
林永和說,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校園槍擊案就更能說明問題,老師和同學很早就發現了兇手(趙承熙)存在心理問題,并進行了一些心理干預,但由于措施不到位,過程存在諸多疏忽,最終釀成了巨大的災難。他認為,應當對那些可能存在問題的高危學生展開監控,建立了“四早體系”——早教育、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
令費立鵬感到遺憾和痛心的是,有心理障礙并導致想不開的人,大多數從來沒有尋求過心理幫助。“大學生們大多知道或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不敢求醫。”他接觸過一些大學生,知道自己心理出現障礙后,害怕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去,因為心理咨詢室會將他們的資料和狀況記錄在案。這樣一來,有學生擔心:萬一學校知道我有心理問題,要我休學或退學,怎么辦?學生擔心造成不良的后果,就只好繼續掩蓋。這種“面子問題”,在男生中更為普遍。
“發現學生有心理問題后,讓學生回家,這樣只會讓學生更悲觀。”費立鵬說,這時如果你對學生說“好好休息吧”,其實在學生聽來是“你不讓我上學”,會受到更大的刺激。
“要增加求助率,就要減少求助可能帶來的危險。”費立鵬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