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未必定終身——寫給應屆高考的同學們
大凡做過學生的人,都飽嘗過考試的滋味。平時要考,學期之中要考,學期之末要考,升學更是要大考特考。而每考一次,都如同過關。若是英雄蓋世如關羽,當然可以過五關斬六將如入無人之境,然而莘莘學子,大都是肉骨凡胎,并且要過千百道關,斬多如牛毛的將,一道重要的關過不去,就有被拒之校外的危險。故學生最怕是考試,而給他們帶來最大痛苦和最大歡樂的也是考試。
時隔多年,我對上學讀書時應付考試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平時的小測驗,學生就像毫無準備的戰士遭受突然襲擊,只有靠平時練就的本領予以抵擋。遇上期中、期末,特別是升學考試,學生們就仿佛戰士進入一級戰備。他們雖不需像戰士那樣挖戰壕、筑掩體,但卻要將可能考到的功課一一記牢。出題的老師是躲在暗中亂放冷箭的射手,而學生則要用時間和記憶煅造自己的鎧甲,以防被冷箭射中要害。上課與自習的時間全部用足,還要加班加點,走讀生回家后繼續挑燈夜戰。住校生的宿舍9點半熄燈,于是校園里的路燈便成了他們照明的工具。深夜與拂曉,都有學生在那昏黃的燈光下苦讀。所謂“臨時抱佛腳”,已是多數學生的通病。只有兩種人不買“佛”的賬:一種是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的人;一種是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的人。這兩種人哪怕是考試在即,也照樣游戲于操場,酣睡于宿舍。前一種人看待考試,就像諸葛孔明和周公瑾指揮赤壁大戰,談笑間,便可使曹操的戰船“檣櫓灰飛煙滅”。后一種人看待考試,就像佛門中修不成正果的愚頑之徒,得過且過,得快活時且快活。
那些期中、期末等與升級有關的考試,只是學生們自己埋頭于書本,拼搏于考場。而到了中考、高考,學生便成了在前線作戰的將士,整個家庭便成了后勤部隊。因為這樣的考試關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運,所以一家人視考試為攻關,為了能讓前方將士全力以赴,后方的百姓也團結一心,共同對敵。真的像作戰那樣運糧草、送彈藥,倒是不必;但清晨早起,為將士奉上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夜間陪讀,為將士遞上一杯飲料或牛奶,卻是必需。至于生活瑣事,概不用將士過問,過問了怕分散精力。即使是廚房里的油瓶倒了,也不用將士去扶,扶一下怕耽誤了將士的時間。到了將士闖關的那幾日,后勤部隊在心理上也進入了臨戰狀態。那送兒女考試的場面,更是蔚為壯觀,父母親把兒女送到考區,還要目送他們走進考場,那場面雖不像送兒上戰場一樣悲壯,但被送者大多一臉嚴肅,如臨大敵;送人者表情里則透著鼓勵,寫著期望。隨后,送人者就站在考場警戒線以外,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等待被送的人。他們以為,自己冒酷暑、頂烈日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對兒女產生精神感應,可以鼓舞攻關者的士氣,可以使兒女多考幾分。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心此時已與考場上的兒女緊緊連在一起。再說那些攻關的將士,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握管踟躕,有的鎮定自若,有的茫然無措……將士們此刻須拼智慧、拼知識、拼經驗、拼心理……考場上的超常發揮,可以使一個平時成績一般的人考出高分;心理素質不佳,也可以使一個平時成績突出的人頻頻失誤。有的人只因多考了一分而金榜題名;有的人卻因少考了一分而名落孫山——一考定終身,使多少人嘗到僥幸的甜頭,又使多少人終身遺恨。
考試,使學生受盡煎熬,直到走出校門,他們才不再受這種筆墨之刑。然而,當他們踏入社會之后,又要面臨另一種考試——對他們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的考試。在學校里常考高分的人,面對這種考試,也許變成了一個低能兒;學校考場上的敗兵,在社會的考場上也許變成了一位常勝將軍。而能順利通過這種考試的人,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由此可見,每年決定萬千學子能否升入大學的一場考試,又未必就能定終身。
來源:新浪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