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北大別變得越來越小氣
我從北大畢業15年了,每年也至少會回去一趟看看,總的感覺是校園越來越闊氣,越來越熱鬧,越來越車水馬龍。最近一次去北大,是國慶長假陪幾個外地客人做名校游,夾在擁擠的車流和人流中轉悠了一天,沒上過大學的客人非常失望:“北大、清華就這樣啊,我還以為有多了不起,敢情跟菜市場一樣,誰都能來?”
看客是難以討好的。不讓他看,他會說你故作高深;讓他隨便看,他會說你缺乏神秘感。可謂“近之則不恭,遠之則怨”。北大、清華真冤,沒落著門票錢,卻總是被看客高聲奚落。
什么事發生在別處,不一定是新聞,扯上北大、清華,就成為新聞。最獨特的是,這些新聞往往無關大學的教育或研究成就,往往就是“單純”的社會新聞。某所大學總是成為社會話題的引子、成為公眾評議的靶子,那不是一件蹊蹺的事情嗎?
我猜想,這源于人們心中的不滿,也因為人們心中的艷羨。對現在的大學和教育制度人們積蓄了許多怨懟,總是需要發泄管道的。而對名校的艷羨,也幾乎是永恒的。誰讓它們(北大和清華)生于中國?中國是一個名校資源稀缺的國度,也是一個名校崇拜情結流行的地方,很多國人是抱著慕名的游客的心態去看北大、清華的,他們投之以眼球,發出贊美或挑剔,看到的不過是漂亮的大樓,他們不關心學問和大師。有幾位看客又會走進教學樓或圖書館,實際聽一聽課、體驗一下學術精神呢?
而最糟糕的是,大學自己也把自己當成了旅游景點,甘作花瓶,廣種大樓,卻結不出“大師”的果子。它在自己的校園中任游人如織、豪車成行、大款炫耀、明星受捧,卻不歡迎走進課堂和圖書館的真正的求學者和朝圣者。比如,從本周開始,北京大學對進入教學樓的人員抽查學生證件。說是為了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堵住擠占學校教學資源的個別社會閑散人員。
從蔡元培先生開始,北大便有了“兼容并包”之名。多年前我在北大上學時,學校周圍便活動著一支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蹭課游擊隊伍。他們背景、素質參差不齊,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可貴的:他們不是看熱鬧的游客,也不是來“第一學府”炫耀或開拓市場的豪客,他們是來求學和追求精神進步的。
當年我也曾接觸過這些人,有的還成了朋友。我的感覺是,他們的存在對正規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妨礙,而且其求學精神往往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激勵。
當然,舊經驗已經失效。因為時代變了,擴招之后的大學人滿為患,因為資源緊張,占位子已成為北大人另一門“必修課”。然而,無論如何,在校園中不禁游人、不禁車流,卻驅趕躲進教室的外來求學者,這樣的事不地道,至少是小家子氣。
要說資源緊張,我們知道近年來北大開了很多收費不菲的各種班,每天校園中的外來學員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所以,北大并不是真的沒有座位。要說維護教學秩序和校園秩序,那些在校園中橫沖直撞、污染空氣的車流最惹眼,那些看熱鬧的游人、兜售紀念品的攤販也可能是一種干擾,我不明白校方為何不禁車、不禁游人,卻拿教學樓中的“社會閑散人員”開刀。如果他們聽課卻擾亂課堂,授課教師自可將他們驅逐出去,但這與他們的證件、身份有什么關系呢?
現在的北大是越來越有錢了,不能變得越來越小家子氣吧。(劉縣書)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