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扭轉我國高等教育自“擴招”后,因教學管理、設備水平、師資力量沒有同步發展而導致質量下滑的趨勢,教育部從五年前開始推行普通
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工作,首輪評估已于去年年底基本完成。然而,來自教育界的全國政協委員紛紛表示,評估預期目標并未完全實現,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干擾正常教學、浪費教育資源等現象,甚至有一些學校為通過評估而集體“造假”。委員們建議盡快完善評估方式和標準。
耐人尋味的是,老牌名校和地方院校的反應并不一致。反對聲音大多出自老牌名校,而有些地方高校則對此并不反對,甚至有學校希望“天天評估”。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
彈
個別高校稱壓力很大
熏黃試卷教案試圖蒙混過關
“本科教學評估工作,雖然對學校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整體效果卻很不理想。”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賈慶國表示,民盟中央在向本屆政協大會提交的《關于改進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提案》中也毫不諱言:“評估結果不盡客觀,有虛假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郭傳杰在小組會議上說,有些高校會花一至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精心準備材料。某高校校長告訴他,為了通過本科教學評估,該校突擊安排老師和學生把教案、試卷重新做好、補齊。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更像舊物,甚至用上文物造假的手段,把教案、試卷一一熏黃。郭傳杰坦言:“對一般學校而言,他們壓力很大。”
然而,類似壓力也在重點院校存在。賈慶國委員認為,由于學校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應付檢查,平時的教學工作很容易受到干擾。“那段時間正常的教學、科研都停下來了,大家都在數日子,盼著熬過評估,趕緊把‘瘟神’送走。”某211工程重點高校青年教師梁藝(化名)說,前年下半年,為了迎接本科教學評估,校長親自給各院長開會總動員,各院長再逐級布置任務到人,三令五申不能讓評估專家挑出錯。
贊
地方高校稱利大于弊
評估階段獲政府投入上億元
和名校叫苦不迭相比,地方高校則是這一評估的受益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匡志盈表示,就北京聯合大學這種市屬院校而言,評估還是利大于弊的。通過評估,地方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他舉例說,在專家入校之前2~3年評估預備階段,該學院就獲得了北京市政府200多萬元的撥款,用來改善硬件設備,目前該學院的語音實驗室建設、圖書館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估計整個聯合大學獲得的資金投入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匡志盈認為,評估對規范教學管理也有好處,如有的學校師生比未必達標,通過評估,可以發現師生比不達標,或者教授、博士生的比例不達標,就可以促進學校引進師資,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提供保證。
學生的學風更是有所規范,例如上課遲到的現象,往課桌抽屜里塞垃圾的現象,都有所改善。而評估也可促進教學服務部門規范化,如評估期間,師生就餐環境大為改善,員工服務態度也改變了,飯菜質量也大為改觀,有學生甚至笑言:“最好天天進行評估。”
為何有人贊有人彈?
教育部親自評估 利益關系太大
教育界人士表示,問題出在評估標準和方式上。現行本科教學評估采取統一的評估標準,有一刀切的傾向,同時,主要通過學校匯報材料“自證”的渠道收集信息,評分方式以短期進校集中評估和專家打分為核心。
“評估過程中程式化的東西太多,太死板。”北京聯合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匡志盈說,高校也存在不同類型,諸如有的學校是研究型的大學,有的則是應用型的大學,對不同類型的大學,采取統一的評估標準是不妥當的。
賈慶國委員認為,評估工作由教育部親自來執行,而教育部又是管理資源分配的機構,對每個高校而言,利益關系太大,很難避免形式主義的現象產生。“學校為了應付檢查,必然會一致對外,甚至弄虛作假。”而評估專家進校以后是很難弄清學校的真實情況的,難以達到評估應起到的作用和形成長效機制。”
代表委員支招
對優秀學校可以考慮實行免檢
不過,代表委員們并不贊成取消本科教學評估。賈慶國指出,各間學校本身對改進本科教學是有動力的,“本科教學不好,會影響整間學校的聲譽和招生,甚至影響校長的前途。”
“評估方法要考慮進一步地完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認為,對不同類學校進行分類評估,同時,為確保結果公正,“參與評估的專家應該更超然一點。”
賈慶國建議,可考慮由教育部規定評估標準,由學校自己來操作,或請中立的評估機構來操作,形成長效機制,而不是以應付檢查為目的。
郭傳杰認為評估周期可以放長一點。他認為,高校的評估工作也可以借鑒企業的免檢制度,“對那些把學校聲譽看得很重,視作假為污點的學校,教育部要信任。”
民盟中央建議, 政府只評估學校辦學基本條件,而辦學水平、特色則由社會自行評價,政府可以收集發布高校基礎數據,如師生比、學校硬件更新、就業率等,定期公布,但不作結論。專家評分部分可進行匿名評分。
北京一位政協委員指出,“更重要的是,把一次性的教學評估轉變為建立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長效機制,最終用就業市場對學生的評價、過硬的科研成果來說話。”
教育部回應
評估指標和方式會更切合實際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部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教育部正在修改評估方法。“一是對不同院校進行分類指導。例如清華、北大與地方高校,老牌高校和新建幾年的高校應該有所區別;二是在評估指標和方式上要更加切合實際。”他指出,最后出爐的分類評估方案究竟是何面目,“還需要經過專家調研論證。”
相關鏈接
本科教學評估指標有些啥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確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
7項一級指標(即: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學風、教學效果)和特色項目;
19項二級指標(即:學校定位、辦學思路、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主講教師、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費、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管理隊伍、質量控制、教師風范、學習風氣、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就業);
44個主要觀測點。
本科教學評估結論有幾種
評估結論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種。其標準如下:
優秀:A≥15,C≤3,(其中重要項目A≥9,C≤1),D=0,特色鮮明。
良好:A+B≥15,(其中重要項目A+B≥9,D=0),D≤1;有特色項目。
合格:D≤3,(其中重要項目D≤1)。
評估方案二級指標共19項,評估等級分為A、B、C、D四級,評估標準給出A、C兩級,介于A、C級之間的為B級,低于C級的為D級。
(文/記者任珊珊、方利平、劉旦、陳翔、舒涓、李婧、劉彥廣、趙琳琳、謝綺珊、柳建云)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