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科大少年班舉行30周年慶典。30年前,少年班的“神童”光環曾被無限放大。30年后,光環褪去,少年班陷入尷尬的現實環境,擇生標準不完備、教育專才缺乏……
核心提示
3月22日,中科大少年班慶典30周年。會上,賀淑曼哭了。這位老班主任流淚是因為感嘆少年班所經歷的冰火兩重天。
而這冷熱兩極均都扭曲了少年班的成長路徑。
30年前,應時代需要,少年班學子的神童光環被無限放大,以點燃社會對業已停止的人才培養的熱情。就在人們對神童日漸迷狂時,媒體又以“拔苗助長”“摧殘學童”為由,棒殺神童班,導致少年學子心理壓力巨大、“神童”寧鉑出家。
30年后,人們發現少年班并未培養出一個諾獎獲得者或是某學科的領軍人物,于是對教育神童的熱情迅速冷卻,直至無部門管理的地步。
賀淑曼的眼淚想要訴說的是,神童并不神,其實他們只是一些智力、記憶力等能力超常的特殊孩子,若沒有人關心他們,若把他們置于尋常孩子中一同受教育,那么他們會感到痛苦,最后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
13所高校僅剩中科大堅持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目前仍面臨教育專才匱乏、擇生標準不完備等問題
剛接過話筒,賀淑曼的眼淚流了下來。她接連說了三個太難。
3月22日,原本作為中科大少年班30周年慶典活動的中國超常教育研討會,被賀淑曼的眼淚點染出許多悲情。
賀淑曼,自1982年任中科大少年班班主任后,一直致力推動中國超常教育的觀念普及。她深感無力和孤單。
目前只有中國科技大學設立少年班,對早慧孩子進行超常教育。但是沒有完整科學的學科體系,缺乏專業的學科人才,一直令賀淑曼心憂。
讓賀淑曼更無助的是,無論是教育部還是這個社會對超常教育的觀念,都沒有回歸到正常軌道上。
賀淑曼認為,對少年班以及中國超常教育30年做一個理性梳理,已是當務之急。
【洪荒年代】
造神時代造出“神童”
招收少年班第一批學生時沒有一個統一標準,考核很粗糙,最初對早慧孩子界定比較隨意。
任知恕至今仍保留著三十年前的工作日記。他曾是中科大教務處處長。他手中那本發黃的日記,記載著少年班創立的所有經過。
1972年,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回國,建議從全國選拔部分十三四歲左右、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里去培訓。
5年后,曾和原國家副總理方毅對弈的13歲“神童”寧鉑被批準破格進入中科大學習。次年,也就是1978年,教育部同意中科大,這個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排頭兵,自主招收第一批少年班學員。
李政道后來回憶,“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
當中科大向社會公布招生信息后,推薦信蜂擁而至,一時間“神童”遍布中國。許多地方領導都積極推薦“神童”,并稱“我們這個地方一定要出個‘神童’。”
當年2月,中科大派出十多位老教授,分赴上海、江蘇、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東北等地選拔“神童”。
“因為沒有一個統一標準,考核很粗糙,面試全憑招生老師的印象和隨機問答,錄取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一位當時參加過招生的老教授回憶。
這位老教授說,出題也是因人而異,有出高三水準的題目,也有出奧數中的題目。然后再進行簡單面試,問的問題也是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問題一般都會問,“你考不上會怎么辦?”
最后錄取的標準隨意性比較大,老教授說,一些孩子若是特別緊張,說話結巴了,就不會被錄取。
中科大少年班首屆管委會書記葉國華回憶,最后21名智力超常少年被中科大破格錄取。1978年3月9日,第一期少年班開學立即進行摸底考試,21名小神童中,數學最高為98分,最低只有10分。
中科大教務處的任知恕承認,最初對早慧孩子的界定非常隨意。在第一屆少年班之前,中科大還招收過兩名少年大學生。一個聲稱用肉眼發現天上多了一顆宇宙新星,此后美國觀星站也宣布發現了一顆新星。這名特殊才能的少年便被收錄進中科大。
“還有一名是擅長心算的。”任知恕說,兩人被錄取后,與其他大學生一起上課,因為基礎知識欠缺,兩人很快出現跟不上班的情況,最后只能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