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批評13歲爸爸讓國內媒體汗顏
英國媒體13日報道,一名13歲少年當上父親,成為英國最年輕的父親之一。“少年爸爸”話題引起包括首相戈登·布朗在內的社會各界反響。英國警方和伊斯特本兒童救助機構13日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關注事件”。英國首相布朗當天批評說:“我不清楚這件事情的具體細節,但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應拒絕未成年早孕現象。”(2月15日新華網)
《太陽報》13日圖文并茂地報道了這名被稱為“阿爾菲”的少年爸爸。在報紙網站的一段視頻新聞中,身高僅1.22米的阿爾菲懷抱著自己剛出生的女兒。當被問及今后將如何在經濟上供養女兒時,阿爾菲反問記者“‘經濟上’是什么意思”。報道說,阿爾菲的女友、現年15歲的錢特爾去年懷孕只是“一次意外”,因為她此前多次服用藥品成功避孕。阿爾菲位于英國伊斯特本的寓所如今已成為當地媒體“蹲點”的場所,“少年爸爸”話題也成為英國當天熱門。在我看來,在標榜新聞自由的英國和以獵奇隱私為賣點的《太陽報》出現如是新聞事件不足為怪純屬正常。
我注意到,14日,幾乎國內絕大部分媒體都刊載了英13歲少年做爸爸的圖片,有的網站將圖片置于首頁,有的報紙還將圖片做了放大處理。應當說,13歲少年做爸爸無疑是“人咬狗”級的新聞,媒體為追求賣點和吸引眼球適度確當加以報道無可厚非。然而,媒體作為社會公器,除了向受眾提供消遣娛樂功能,更須承載教化文明的社會責任。在我看來,對13歲少年做爸爸的圖片新聞不加針砭地大肆渲染炒作,就有可能在客觀上藉以媒體的默認欣賞對缺少是非美丑辨別能力的未成年人產生盲目效仿的誤導作用。試想,13歲少年做爸爸新聞大人看后可以一笑了之或作酒余飯后談資,而未成年人看后又會作何感想呢?
13歲少年做爸爸無疑是個丑聞,丑聞被無限放大除了產生丑名遠揚的傳播效應,設若不加鑒別和批評還有可能產生以丑為尚誤導公眾的負面影響。須知,當下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是,不僅不提倡未成年人性行為,而且法律嚴格禁止未成年人性行為,比如與不滿14周歲婦女發生性行為均為犯罪行為。從世界范圍觀照,性開放性放縱的風潮已然日見式微,而取而代之的少男少女“從良運動”卻方興未艾。以性開放聞名的美國為例,在佛羅里達州,即便是高中部也以妨礙學習為由禁止18歲以下的學生發生性關系。美國有6個州禁止18歲以下的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世界上共有89個國家禁止16歲以下的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因此,對13歲少年做爸爸這等丑事連布朗都提出了批評,國內媒體理應對此新聞加以限制報道或批評報道,而不是不負責任地照搬轉載甚至渲染炒作。
未成年人懷孕是現下不少國家面臨的共同社會問題。據美聯社報道,僅2006年一年,英國就有3.9萬名年齡低于18歲的未成年少女懷孕,其中16歲以下少女達7000人之多,15歲至19歲少女的懷孕率達2.7%。與英國相比,美國未成年女性懷孕率更高,達到4.4%左右。中國也算不上一塊凈土。2004年國內某城市一所中學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二高三年級的187名受調查學生中,148人認為,只要雙方相愛或以后結婚,無婚姻關系性行為可以接受。也就是說,80%的中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另一項調查則顯示,中學生中發生過性行為的比例占6%~10%。如何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性問題,防止未成年人懷孕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問題。由是觀之,布朗批評英13歲少年做爸爸讓國內媒體汗顏 !(作者:陳慶貴)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