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中國大學精神失落的討論就已經一波接一波,但伴隨著就業難等問題的凸顯,大學精神的討論一度被遮蔽。4月4日,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聲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他對學生表示,“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睂Υ耍P凰網作出調查顯示,七成網友不贊同董藩教授“4000萬”的言論。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過網絡發表聲明稱,“4000萬”的言辭僅僅是在激勵學生進步。不管如何辯解,這位從事房地產問題研究的教授顯然是一位物質主義者,金錢多寡在他這里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中國大學精神的失落,由此再次展現。
當然,相對于曾引金錢為羞恥的年代,公然以金錢衡量是否成功是時代的巨大進步。但是,當前我國大學面臨的問題不是對物質敢不敢追求,而是對物質的追求已經超越一切,物欲橫流的社會秉性早已侵蝕進昔日的象牙塔。遙想上世紀80年代,在大學里人們談論的是“你在讀什么書?你在寫什么文章?”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多數人在吃飯時討論的是薩特,是尼采,是海德格爾,是國家的前途,是人性的復蘇,是人文的走向??扇缃?,曾經“白衣飄飄”的校園充斥著金錢至上論,“誰搞到錢誰就是爺”,為了金錢可以不計一切代價,甚至于“笑貧不笑娼”。雖然這只是一部分思潮,但這部分思潮的影響卻是廣泛性的,因為預示著價值觀變了,人們追求的目標變了,理想主義被拜物教所取代,人文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
這能怪學生們嗎?也不能怪。這是社會病。西安一位學音樂的大學生藥家鑫為什么會殺害手無寸鐵的農婦?僅僅是他認為農村人難纏。他不知道,他的惡行讓一位年僅兩歲的兒童永遠失去了母親。而他的一位師妹居然表示:“誰讓她記車牌來著?要是我,我也捅。”人性的光輝在這一瞬間跌落塵埃,大學精神斯文掃地。這又不僅僅是大學精神的失落,更是社會基本價值體系的跌落。是誰在影響大學生的判斷?是社會不斷釋放的錢權至上的地位評價體系,是一些教授對于金錢的不懈追求和對于權力的阿諛奉承、搖尾乞憐。今天,不少知名教授忙于四處兼職,忙于拿課題、拿經費,他們的一言一行在影響著弟子們;某些官員在到處尋租,茂名官場的大面積貪腐行為已然說明一切。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報考公務員?因為這個體系是一個可以融洽各種社會關系的體系,是當今中國評價社會地位的兩大體系之一:要么成為巨賈富商,要么成為中高級官員。
拯救大學精神依靠什么?不能靠金錢,也不能靠官職。要讓那些作出過社會貢獻的人都得到社會的尊重,判斷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僅僅靠權錢,也可以依靠他的人格、貢獻和精神的魅力。做到高官巨賈可以被崇拜,他們有他們的價值,但科學家、思想家以及一切對于社會發展有著正面價值的人物都應該被尊重,他們都是時代英雄。英雄應當多元化,恰如我們的社會已經在邁向多元化。如此,我們的改革才更有價值。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