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么自殺?
這名研究福柯的學者對學生講:“人的一生,就是對自己的精心雕刻。”現在他的學生領悟到,余虹講授的福柯和他一樣,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他要精雕細刻,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高樓墜亡
12月5日,正午。
余虹登上所住小區四季青世紀城10層,一躍而下。經公安部門現場勘查認定:排除他殺,高墜身亡。終年50歲。
12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在人文樓121室設立余虹教授紀念室,紀念余虹教授。
聽聞噩耗,余虹生前的好友、同事、同學、學生不斷從湖北、河南、四川、廣州等地趕來吊唁。
聽過余虹教授課的中文系女博士楊慧,坐在人文樓二樓的會議室內,看著余虹教授生前的影像,淚流不斷。“余老師是位詩人!”
正在河南大學讀博士后的趙志義,讀博士時是余虹的大弟子。收到師弟發來導師余虹跳樓自殺的消息時,他以為搞錯了,始終不相信,直到再次確認。他當天搭乘火車8日上午趕到人民大學,望著余老師背向大海的遺像,唏噓不已。“或許很少有人能理解余老師,他這樣選擇,也許是快樂的。”
趙志義說:“你去讀讀余老師的書《藝術與歸家》,在里面面對生死,他已經作了很深的思考,其中提到了福柯對死亡和自殺的迷戀。”
余虹選擇自殺前,給文學院院長楊慧林寫了封信。其中,他將人大的經歷稱為“最有意義的幾年”,還表示“如果有來世,愿一起工作”。
8日當天,人大文學院院長楊慧林的辦公室里,一整天響著低沉的音樂,會客廳沙發旁立著余虹的照片。采訪中,楊慧林盡力控制著情緒,眼角卻又忍不住地濕潤。他不愿采用警方的專業用語“墜亡”來表述余虹老師的死,堅持在給新聞媒體的“公告”中用“辭世”這兩個字。
非世俗的死因
余虹的死,引起媒體大量的報道和追問: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博導,學術生涯正值旺年,為什么要選擇自殺?
事發后,一記者追問院長楊慧林,是不是因為文學院內部的原因?是不是受到排擠或不公正的待遇?
楊慧林很憤怒:“我告訴她,那些猜測根本不存在!余虹生前朋友很多,學術很好,并在遺言中說,在人大這些年是最有意義的幾年。”
當天,在辦公室,楊慧林將那名記者罵哭了。“余虹的死與一般人不一樣!”
余虹經歷過兩次婚姻后過著單身的生活,兒子遠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上有一70多歲的老母親。
余虹生前的朋友、中山大學新聞系主任楊小彥回憶說,他第一次結識余虹是在武漢。當時,“覺得余虹氣盛,講話有深度。”余虹正在暨大讀博士。楊小彥在文中說:“不久又認識他的第一個夫人,一個溫和的女人,還有他的聰明兒子,講話頗不饒人。我們漸次交往多起來。”
后來,聽說余虹離婚,而且離婚需要錢。“為了這,他接了一個活,寫一本《中國廣告史》,對象就是廣州的幾家廣告公司,從白馬到黑馬。4萬稿費,一半給第一個夫人買房子。我提供了我所有的一切相關資料。”
余虹的弟子王長才說:“余老師肯定不是被婚姻打敗的。”去年畢業時,王長才曾經歷過感情上的波折,當時,余虹鼓勵他說:“像我們這些做學術的人,婚姻上不會太順利。不過,沒關系,專心做事業,靠本事吃飯,個人問題不會成問題。”
院長楊慧林說,在遺書中,余虹提到欠朋友5萬元錢的事。他將遺書轉交給余虹朋友一份。
弟子王長才說,余虹并沒有經濟上的困難,“余虹曾在上海有一套房子,賣了93萬,后來搬進世紀城的新家。”以前見他開一輛寶來車,后來,開一輛雪鐵龍。
胃病對精神的侵擾
余虹患有胃病,自9月份來,就被胃病帶來的失眠困擾。
院長楊慧林說:“此前,余虹通過北大醫學部一名在讀博士聯系過很多醫院,找西醫,也找中醫,進行過積極治療。”他同時認為,病痛不是余虹選擇自殺的直接原因,他不會被病痛打垮。
但是,楊慧林難過地說:“如果余虹住院進行治療,或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后來,他的課安排得已經很少了。”
余虹病后,很多學生打電話問候。在西南交通大學任教的學生王長才清楚地記得,最后一次給余老師家里打電話是11月23日。那天,通話大概只有一兩分鐘。
王長才說:“余老師,聽說您身體不好。”
余虹笑了笑,聲音有些微弱:“不太好。”
王長才寒暄了幾句,擔心影響老師休息,他說:“那您多注意休息!”然后掛了電話。隨后,他向馬師兄和一師妹了解余老師的病情。
馬師兄回短信說:“胃炎,不是特別嚴重的病。”
師妹回短信說:“病情已基本穩定,需要靜養,不希望被打擾!”
11月13日,余虹上海的導師到北京。余虹在同門中是尊師的楷模,但這次,他沒有見導師。他說,現在不適合見人。好友崔衛平在博客中追憶說:“這段時間,他幾乎沒有與任何人聯系。11月13日,上海的導師來了他也沒有見。這是一種典型的需要救助的心理,但是居然沒有人知道,包括他本人。我們都自以為很強,別人也都以為我們很強,但其實都是無比脆弱的,有些人則更加脆弱。”
此時余虹的心態無人可知。弟子趙志義說:“即使余老師遇到什么問題,也不會找人去傾訴,他想得太明白了,都是他開導我們。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精神層面。”
王長才想再發短信,但一直沒有發,直到接到余虹老師辭世的消息。
王長才嘗試著去理解老師辭世的原因:“他對死亡絕不會恐懼。很可能是,他強大的精神受到羸弱的身體拖累!”在弟子眼里,追求完美的余虹,絕不是被疾病打敗的,他是無法忍受胃病對精神的束縛。
一個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幾乎所有好友都這么評價余虹。
首都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陶東風說:“今年3月間,余虹在參加我的學生博士論文開題時談到了"唯美主義"是一種"致命的美"、"難以抵抗的美。"他說得那么激動、那么投入、那么專注,令在場的所有人傾倒。我想,也許余虹就是為了這"致命的美"而生、而死。”
12月8日,陶東風又寫了一篇悼文《再悼余虹》發布在博客上,他說:“余虹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學術、對生活、對身體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唯獨交友不是這樣。他交友很講原則,至于其他方面則很寬容)。”
弟子王長才回憶說,剛上博士生一年級時,看到余老師第一眼,覺得他穿著普通、隨意,在他印象里“余老師是一個可以親近的人”。后來,王長才意識到老師的普通、隨意后面并不普通。
“你看他穿的衣服很普通,其實,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特別適合他的氣質。”王長才說,余虹之前學習過畫畫,審美眼光特別高。“他不隨便穿衣服,也從不張揚。”
對此,好友陶東風說:“他的穿著,干凈樸素,但絕對是精心選擇和搭配的,和我的胡亂穿不可同日而語。”
對自己選定的東西,余虹非常在意。
在一次餐桌聚會上,余虹跟弟子們講起一件帽子軼事。他到臺北講學,途中將自己每天戴的一頂帽子落在出租車上,發現后,他特意讓當地的朋友找回來,郵寄到北京。“他特別喜歡那頂帽子,經常講課時戴著。”弟子趙志義說。
余虹追求細節的完美,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論文的要求上。
余虹自己裝修出來的房子,去過的人有一個感覺:“自然、舒服,像住過好多年似的。”
陶東風曾找余虹幫忙裝修房子,他說:“幫助我搞裝修時,余虹對細節的苛求常常讓我這個房主不勝其煩。我是一個湊合的人,余虹不是,所以余虹生活得很累。他要讓生活模仿藝術,要按照美的理念活著,他只能很累。為了他的唯美主義和完美主義,他付出太多,得到的想必也多。”
心目中的死亡
余虹是西南交通大學的客座教授,每年到該校授一個月的課。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一名學生回憶說:“今年6月份,他又來上課……談到很多關于生死的思考。上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天他給我們談到人大那些碩士、博士的自殺,談到馬加爵、趙承熙,談到中西不同的愛和寬容,談到宗教。他說,你的生命屬于你。
余虹的講課讓那位同學頗為震驚,課后,他專門給朋友發短信說:“人大的余虹老師正在給我們談自殺。”
余虹辭世后,弟子王長才在百度貼吧為導師余虹建立網上紀念堂,其中有一段錄音片斷:2004年2月19日余虹在課堂上講授福柯。當時,他講的是福柯;現在,聽起來就像在講他自己———“福柯反復地告誡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
“人的一生就是對自己的精心雕刻,而不是一無所知、渾渾噩噩,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長,越長越有味,按照他認為美的方式去長……他要對自己精雕細刻,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福柯在接受采訪時說,他這個人從來不會接受一種普通的、平常的快樂……這種平常的快樂什么都不是。”記者 田乾峰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