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研招辦公布了2008年報考北京地區碩士研究生的報名情況。2008年全國共有214450名考生報考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碩士研究生,比去年減少7127名,降幅為3.2%。
這是繼2007年之后,2008年報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研人數再次減少。但是相比而言,北京的名校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報考人數過萬人的北京高校有4所,分別是北京大學(20756人)、中國人民大學(17639人)、北京師范大學(13400人)、清華大學(11798人)。
數字看起來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研究生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這使得考生在考研時更為理性。但是,名校情結始終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報考名校的人數總體不降反升,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
“再難也要考!”這是考生們莊嚴的誓師口號。
報考名校,不是選擇而是信仰
報考名校,在很多考生眼里,不僅是一種世俗的選擇,而是一種信仰。
李文是天津某高校大四學生,今年報考了北京大學2008年同專業的研究生。
小小的個子,大大的眼睛,皮膚暗黃,臉上長了幾個明顯的痘痘。“熬夜熬的,報了北大后壓力很大。”李文不好意思地笑笑說。
從2007年3月到現在,李文為了購買到最可靠的考研資料,已經在北京和天津之間往返至少30次。
“有時趕不回去,就在北大西門的小旅館住,一個晚上60元。”李文坦言。
李文來自中部省份某小城,父親是當地中學著名的高級教師。李文高中時期的成績出類拔萃,模擬考試次次都是全年級第一,一直被當作考取清華、北大的重點對象來培養。
高考前夕,李文壓力特別大,失眠、情緒暴躁,最后高考成績和原來期望值相差很遠,只好填報了這所并不出色的普通高校。李文父親失望加生氣,最后住院了。
“從入學第一天開始,父親就對我說,不能在這一直待著,我們的夢想不能就這樣算了。”李文無奈地說。
“要考就考最好的,你一定能上北大。”父親常常在電話里對李文說。
李文在北大書店購買考研書籍時,認識了報考北大某理科院系的男生付曉。
“他和我不一樣,已經提早修完了本科所有課程,從6月開始就在北大西門的出租平房里住著了,專職考研,平時就在北大里面蹭課。”李文說。
付曉來自西南某小鎮,家境貧寒,他從小成績出色,是小鎮上有名的才子,可惜也因為種種原因,高考失利。
付曉家里給他的生活費一個月只有500元,租房就需要300元,于是除了忙復習考研之外,他還為一個小報寫稿子,賺些稿費。
“其實,這樣的艱苦,我們也不知道會得到什么,可是,因為高中未竟的夢想,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的。”付曉扶扶鼻梁上顏色暗淡的眼鏡說。
有時,在北京冬日帶些昏黃的夕陽下,付曉匆匆經過北大古色古香的西門時,會停下來發呆。
“我從來沒想過除了北大,我還會去什么學校。我從小就向往這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我的信仰。”付曉動情地說。
名校讀研,鯉魚再一次跳龍門
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再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這是很多學生的共識。
“我覺得,考研就是給我們這些高考考得不怎么樣的學生一個機會。雖然說,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但如果去名校讀了研究生,總能好一些。”王林說。
王林是北京某二流學校的大四學生,報考了北京某著名“211高校”同專業的研究生。據他自己說,現在所在的學校設備差,地方也小,轉一圈就到頭了。大學4年,他走遍了北京的著名高校。每去一個,內心就堅定了考研的愿望。
“一定得出去,我就跟山里的放牛娃似的,不能憋死在這兒。”王林一邊把玩著一支上面鐫著“王林,加油”字樣的水筆,一邊說。
王林說,這支水筆是他媽媽為了鼓勵他考研,特意找一家水筆店量身定做的。單憑這一點,他也得好好準備。
周文本科也就讀于天津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我的本科母校的研究生,還不如北大清華的本科生。”從大一開始,他便下定決心要考北京的名校。
周文的考研經歷很復雜,用他的話說,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他堅持不懈考了3年,第一年竟然因為交通遲到了10分鐘,嚴重影響了考試心態,因而第一輪筆試都沒過。第二年,他好不容易到了面試,卻因為感冒,影響了臨場發揮。第三年終于如愿以償。
“真的是希望通過考上名校來改變命運,研究生太多了,一般的學校人家也看不上眼。”談及為何有勇氣專職考研3年時,周文笑著說。
因為好不容易才進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著名高校,因此,周文格外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每天,他都上網查學術講座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偶有空閑,便去圖書館看專業相關書籍,以此來彌補和“土著”學生的差距。
“戀校族”:回母校鍍金
2007年的熱門詞語除了“公司駐蟲”之外,還有一個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那就是“戀校族”。這個族的基本特征是,畢業之后還喜歡住在學校里或者學校附近,工作閑暇還會經常回學校食堂吃飯、聽講座,和學生一起搶圖書館資源。
“我就是這樣的戀校族。”曹舫說。曹舫畢業之后一直租住在母校附近的住宅小區,經常去學校里的超市買日用品,周末書市也常見她的身影。
曹舫畢業于北京某著名高校廣告系本科,因為學校背景好,個人能力出色,畢業找工作時順利進入了某著名廣告公司。她的男朋友也是在廣告公司工作結識的,兩人收入豐厚,已經計劃結婚。
但在這個關頭,曹舫偷偷報考了母校的廣告系專業,準備參加2008年研究生考試。
“雖然很多人反對我考研,但我自己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曹舫坦言,自己也并非是非名校不讀,只是有種母校情結,加之對母校也比較熟悉,覺得考研相對容易一些。
楊東4年前從北京某著名高校本科畢業后,曾在某省會的一個大型房地產公司做董事長助理,后來他放棄了年薪30萬元的工作,考回母校讀研。
現在的楊東已經脫去阿曼尼的西服,扔掉KENZO的男用香水,穿著簡單的T恤牛仔褲,和普通學生一樣,奔走在教室、宿舍、食堂的三點一線間。LV男式公文包是唯一可以證明他不凡經歷的物件。
“一個原因是工作后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另一個原因是社會紛繁復雜,讓我越發想念象牙塔里的干凈純潔。兩相合計,回母校讀研是最好的。”楊東說。
楊東在工作滿一年的時候,用掙的錢,在母校里租了一間小平房,開了一個小小的書吧,雇人打理,閑暇時自己坐在那里看書、喝茶。
“看到純凈的眼神,我深深覺得自己老了,疲倦了。我需要燈塔的指引,我想休憩,靜靜的。”楊東在他的博客里寫道。
對于楊東、曹舫這樣想讀研鍍金而本科學校又是數一數二的名牌學校的“戀校族”來說,考研回母校,無論從感性還是理性上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名校畢業證是社會資本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校園頻道曾聯合進行過一項題為“您有名校情結嗎”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認為,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存在“名校情結”。
著名BBS水木社區的鵲橋版經常因為某征婚或征友帖出現的“名校”字眼而版面泛濫,爆發大規模的討論。
張女士是北京某國有企業科級干部,她的女兒是中學教師,已到適婚年齡。她坦言,在女兒婚姻問題上,女婿如果是名校出身,其他條件都可放寬。
“考研,是回爐重造的機會,是第二次高考,既然我們不能改變它,那我們就得堅持。”林里說。
林里本科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之后,考入北京大學,現在在某省級政府機構工作。雖然不是“雙北”出身,但雙名校出身給林里帶來了不少便利。
林里坦言,領導經常會把一些出國學習的機會給他,在看重他的能力的同時,希望他能發揮就讀于名校的資源優勢,引進更多人才。
“其實,在中國,擁有名校畢業證,就代表進入社會時,你有了更好的資本。”林里說。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北京地區乃至全國考研持續降溫的大環境中,名校的考研人數卻是另一重天。(周凱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