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課落伍 大學生爭搶厚道老師
“級差地租的定義必考,流動資本的定義必考,勞動二重性的內容必考。背,一定要背,課本定義要背,講義要背,逢考必背,逢考必過!”鄭重其事地對著師妹傳授“考試秘訣”時,徐彥說自己都有些心虛。
學校的期末考試安排一出來,就不斷有師弟師妹來討教應考技巧,徐彥自己也忙不迭地整出去年花了不少錢打印的公共課講義,拍拍灰四處大派送。
這里所說的“大學公共必修課程”,即那些為同學們所熟識的面向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如思想政治課、大學英語課等,也包括專門為文科學生或者理科學生開設的課程,如一些學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大學物理”、“大學化學”等,各學校對此類課程的稱呼不盡相同。
“都規定必修了,不修就不能畢業,不管有沒有意思,那就先修唄”。“傳說中的‘人品’比拼爆發了”……這些校園里經久不衰的議論折射出了公共必修課在大學遭遇的尷尬。
搶課大軍爭搶“人品好”老師
所謂人品好,就是老師給分高、作業少、人厚道。“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不一樣,同一門課會有不同的老師來開課。所以,每學期初大家都要爭著選‘厚道’的老師。”小欣用網絡中很流行的“拼人品”來形容每學期初的選課大戰。
上大學不久,一位師姐就給了她一份有關公共必修課的“紅名單”,上面標記著哪一門課應該優先選哪個老師,哪些老師的課是萬不得已時才能選的。小欣開始不當回事,但不久便發現“不聽師姐言,吃虧在眼前”。
從第二學期開始,小欣加盟到了“搶課”大軍中。因為每個老師開設的課程選課名額都是有限的,所以對于一些人氣很旺的老師開的課,就只能來“搶”。
半夜12點,“我刷,我刷,我再刷”,同學兩眼死死地盯著電腦屏幕,不斷移動鼠標,登錄,頁面無法顯示,退出,再登錄,好不容易選課的主頁面出來了,點擊“選課”按鈕,頁面再度跳出“該頁面無法顯示”,耗了半個多小時選定課程,“提交”的按鈕卻怎么都沒有反應了。小欣所描述的網上選課過程,似乎比刷“托福”“雅思”考位更驚險。
痛苦一晚上,幸福一學期,小欣們以此自我鼓勵。“熬夜無所謂,主要是擔心選不上好老師的課,晚了就沒的挑了,要是拿個低分,影響評獎學金和保研,就更虧了。”采訪中,不少同學表示,專業課要靠實力,而有些公共課程,無論是選課還是得分,都要看老師“人品”,分低了就虧了。
上課認真聽就是落伍
“通力合作互相幫忙答應點名”的成功率越來越低。很多老師干脆用提交課堂作業的方式代替點名,“作假”難度提高。課堂的出勤率雖然有所上升,但是,“身在課堂心在外”的同學也隨之增多,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干學生的,臺上臺下互動很少,一些課堂出現了“軟對峙”。
同樣是兩個學分的課,在不少同學眼里,公共必修課根本沒法和專業課、選修課比。期末,考試扎堆擠不出時間復習時,這類課往往就要“讓道”;而平時“選擇性逃課”時,這類課一般都是首選。
“大家臥談時,如果誰說自己喜歡上哪門政治課,肯定會被人鄙視。”學新聞的劉彬坦言,自己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入學初師兄師姐們來傳授經驗時,談起這類課程時不屑的眼神。他認為,這類公共必修課在同學中的口碑不好,也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作怪。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說起這些公共必修課,文科學生張慧至今“耿耿于懷”:上了一學期的《計算機基礎》,學了一堆東西,考試倒是過了,但是最后很多女生連重裝系統都不會。而上課教的代碼、數據庫之類的東西,考完試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和張慧一樣,不少學生都抱怨公共必修課。筆者在某大學論壇上看到,某公共必修課考試完,學生們為其扣了三頂帽子:內容舊,說教味濃,沒用。
劉彬說,有一次和師兄聊天,發現一位公共課老師上課內容居然和3年前的完全一樣,甚至連舉的例子、布置的作業都沒區別。
學生們多將不愿意上課的原因歸結于課堂本身,而授課的老師也有著自己的難處。在北京某高校教授思想政治課多年的李老師說,教材陳舊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很多老師都在努力彌補。自己上一節課往往要花一周時間備課,常常是上課前的一天還在修改課件,添加最新的內容。為了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李老師把演講、辯論等各種形式都搬到了課堂上。但學生似乎并不領情,課堂總是沒有他希望的活躍。
老師出題風格、考試經驗總結都在高校BBS的精華區
小歡是北京某高校BBS課程版的版主。她介紹,每個學期課程版正常情況下會有3個“泛濫期”,躋身校園熱點版面:開學選課時,考試復習時,成績公布之后。
關于這些課程的考試,小歡說很多同學都有“秘訣”。BBS的精華區里面收集了各類資料,包括各個老師的出題風格、課堂筆記、考試經驗總結和歷年由網友回憶的考題。其中有些課程的筆記還分為“精簡版”和“精華版”,背完“精簡版”考試一般就不會“掛”;如果能把“精華版”攻下來差不多就能拿優秀了。而鉆研最近幾年的考題,也是取得高分的一大法寶。每次考完試,都會有同學驚呼:“這道題和去年一模一樣啊!”
“感覺考核制度有些問題,形式太僵化了,有時就是簡單地背書,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很多時候不去上課期末突擊一下照樣能拿高分。”劉彬指出,這直接導致了課堂出勤率不高,氣氛不活躍。
據了解,不少公共必修課在臨考前,老師都會畫重點或者變相畫重點幫助同學渡“考關”。有學生戲稱“只有在考試前,這些老師才享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李老師對此更無奈:平時學校都是鼓勵老師們創新教學,做各種嘗試,活躍課堂,開拓學生視野,但是最后的考試,還是要回歸教學大綱,回歸課本,有時候確實是背書的學生得分更高。
BBS上“炮轟”公共必修課的帖子,多是抱怨課程給分不合理。“有一門考試都是主觀題,也不知道到底是按什么標準給分的,我狂寫了4頁紙,自我感覺還很好,但最后分數離預期相差也太遠了。”時隔兩年,當師弟師妹們在版上討論某思想政治課時,一位網名叫“unknows”的學生感嘆當年“命運不濟”。
不少高校在公共課程的評分上制定了很多細則。為防止因老師差異或主觀原因帶來的評分不統一,部分課程在閱卷上采取了流水線操作,每位老師負責其中某幾題的評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評分的科學性。
即便如此,學生的抱怨依舊不斷。“本身選課的人多,基數大,抱怨也就相應多。再加上因為評獎學金和保研競爭激烈,分數對學生意義重大。但是,同學們宣泄完了還是應該理性面對,畢竟絕大多數的考核評分還是比較公正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任課教師說。 (潘聰平 任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