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Language Tips> Columnist 專欄作家> 津津樂道
分享到
我以前荷蘭的business partner有個助理,是個很帥的小伙子。
十幾年前,他對我說過一句話。因為是閑聊,無記錄。原話的意思是:
There is wisdom in every culture.他強調的是,每個國家的文化里,都包含了很多智慧。
人活一世,總會不斷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解決“怎么辦?”別人給的“意見”“建議”,叫advice。一般是就事論事的具體解決方案和實現路徑。
而有些話則不同。它說的往往是些忠告和勸誡,或思路。這些話,聽起來,就入腦入心,語言里包含的智慧打動我們,還簡單易記。這就高一級了。漢語里我們把這叫做“箴言”。但其中包含的智慧卻使它們雋永,成為警句格言沉淀在語言中而得以傳世。
當然,我們不能把箴言都當真理。以筆者之見,真理首先得過了真善美這三道關,而且不以利己為依歸。而箴言則未必。
英語里,當然不乏箴言。但是,它們卻不易懂易記。離開了具體的situation和context,我們的文化和生長環境造成的隔閡會妨礙我們的理解。
筆者學英語有幾十年了。而真正開始能活學活用英語里的箴言,則是自己創業與老外做生意之后的這20年的事。
鋪墊了這么多,下面先舉些與 “做事”有關的英語箴言。
先來兩個大家可能在一些中文文章里見過的:
A.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有蟲吃。
B.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細分的話,這兩例可被當作諺語。通常,我們漢語里的諺語都包含有比喻的成分。
這里,我們不糾結學術細分的事。這兩例都寓意深刻,而英語里,proverb本來是多義詞。
A.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有的英漢詞典譯為:捷足先登 有點簡單粗暴了。既不很貼切,也不利于中國讀者理解內涵。
沒錯,它點明了 “搶占先機”的重要性。一些著名的英英詞典如:Oxford,Longman一般都會舉例說明。
我也舉一例吧:
你大學畢業,從外地趕到深圳,聽說明天人才市場會有一個面對畢業生的大型招聘會。盡管當晚你會因為興奮覺也沒睡好,但你一早就會出門。帶上你的簡歷,個人資料,照片往那趕。在路上,你一邊忙著塞早點和看手機,一邊想什么?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機會難得呀!
再舉一例:
曾經有一次,我和一位商業伙伴去美國參加高點High point家具展。大家可以上網查,這個家具展大啊!怎么個大法?整個一座城市都是展館!
在途30多個小時,國際航班轉國內航班,馬不停蹄趕到,卻發現我們只能住在周邊的城鎮。盡管時差錯亂,根本沒法睡覺,我們還是跟酒店定了morning call.因為展會大巴早上就一班,到點就開。
天麻麻亮上車,等到下車天放亮了,我一看伙伴,你眼睛怎么這么嚇人,像大白兔。
你不也是,這么紅還說我。
應了商人無利不起早。趕了遠路,又是頭一次去,怎么也得做early birds啊!
也可以用來勸人。First come, first served,先到先得,宜早不宜遲。名額數量有限,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B.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新英漢詞典譯為“孤注一擲”,提煉出了本意,值得表揚。但還欠illustration.
之所以堅持箴言需標配舉例,蓋因如缺失,相信許多中國讀者看到譯例,很難第一時間理解這種意念跳躍,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和運用。
這就如同笑話里的“哏”/梗=笑點,如果不知where is your haha point,也就不能會心地笑起來。
例子很多。比如股市。從專業操盤手到資深股民都知道,要花心機配置股票。啥意思?就是不能把投在股市的真金白銀都押寶在一種股票上。當然,凡事有例外。你說某人就堅定持有一種股票,也賺錢了。我不抬杠。
Again.你把雞蛋分開放在不同籃子里,這個體驗就未必舒服。而且,過程中,一不小心,還會有雞蛋被打破。自找麻煩,弄巧成拙了不是?非也。
這句箴言的核心是提醒人們注意分散風險,不要有賭徒心理。凡事留后路,多留一手;避免全軍覆沒,陷入沒頂之災。
我曾代理一美國家具公司在國內采購家具配件。做了一段時間,人家一再表示非常滿意,beyond expectation。于是,我在一份email中問,能否給我發個“委任狀”credential,授我個總代理啊?并列舉了一些理由,比如在中國做事講究名正言順blabla.
出乎意料的是,對方模棱兩可起來。我也很快意識到,我使人家為難了。解鈴還需系鈴人。我于是主動提出never mind, forget it. If I were you, I’ll never put all my eggs in one basket.
我換位思考,誰都怕萬一。買保險我們沒聽到一句好話,但該買還得買。(一不留神,我也自創了句箴言?)
C.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你又碰到問題了,這回,人家給出了具體意見,聽后,你,蒙圈了。
我問你該怎么辦,你讓我把石頭都翻一遍?這,是鬧哪樣?
沒錯,人家就是此意。
我上大學時,有一年暑假去青島玩。那是1980年,景點原生態。大概在棧橋附近的海邊吧,看到幾個小孩正彎腰翻動著泡在海水里的石頭。石頭濕滑黑烏,大小形狀各異。我看了一會,他們就這么翻著,時不時,一位會抬起頭來興奮地叫著。我不禁好奇,便卷起褲管,脫了鞋,走到他們中間。
“你們在找什么呀?”
“蟹”他們給我看了他們的捕獲:一種像人腳拇指甲大小的蟹,還有的大概是寄居蟹。
我外婆家在安徽歙縣,是山區。小時候,我也跟人去抓過蟹。帶我的人下手如神,十拿九穩。
“非要一個勁挨個翻這些石頭才行嗎?”我問眼前那個看起來較大的孩子。
“是啊,沒辦法。”
很多時候,沒有巧辦法,只有“笨”辦法。許多科學研究,至今也是這樣走。當然,現在電腦可以靠許多算法程序來輔助和取代人類的一些繁復的勞動。
這句話的另一個腦洞開示是,除了挨個來,有些事你必須做各種嘗試,各種路徑,one way or another,要把能想到的辦法手段都窮盡,能利用的資源,能借的力,人脈,都挨個發動起來。
香港有種挨個上門推銷,叫“掃街”,現在樓蓋多了,又出了“掃樓”。當然不是掃樓梯。
不知電信詐騙的是怎么培訓的,但他們肯定信這個:大海撈針,總有人上鉤。
D.you don’t need to buy a cow in order to have the milk.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太簡單直白了:你不用為了喝奶把一頭奶牛買下來吧?
那么,這又是一句語帶雙關,意在言外的規勸,因而符合箴言的特征。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刺激了一個偉大的商業創新誕生:外包outsourcing.
這句話的道理太深了。自己不占資源優勢的,直接“買奶喝”不就行了。如果都明白這個道理,就沒有那么多不必要的“重資產”了。
當然,如果你在追求一個美女受挫后聽到這句話,意思就不那么正了。說這話的家伙實際想說的是:
You don’t need to marry her in order to lay her.
---好了,說了幾個“諺語”類箴言,再來看幾個帶“thing”的。
E. Do the right thing!
這回,你真碰到問題了。你問別人:what should I do?
該咋辦?老外聽完你的問題描述,想了想,給你來了這一句!
你本來著急上火,聽后一頭霧水:我問你該咋辦,你讓我涼拌!這不是跟我打哈哈耍我嘛!
且慢!老外這樣回答很正常。我這些年接觸過的老外,能為別人設身處地的不少,但是,愿代替別人思考,甚或越俎代庖的很少。這不是滑頭或風度,扯不上。
他意思:就做對的事唄,或;你看哪樣做好了。已經給出了他的意見,而且充分地尊重你。
最了解你自己的是你自己。他不是當事人,沒親歷你的事,你讓人家怎么拿具體意見?
那這是一句廢話嗎?還真不是。這是一句箴言。而且美國人常用。
這時,你該靜下心來,像念經一樣一邊反復默念:做對的事,做對的事,做對的事……一邊在腦中回放問題的來龍去脈,直到你豁然開朗,梳理出問題的癥結。
用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來點津吧!說抗美援朝期間,美軍一位指揮官說,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仗。
中國的傳統智慧講要把事做好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
這位美帝不簡單,對中國傳統智慧這么了解?這當然是我們以及度人。
Anyway,你現在知道什么是該做的 thing了嗎?
F. First things first.
許多英語箴言不好譯,有的好譯又沒意思。用的是小詞,分開看個個懂,放一起?-倒吸口氣。
其實,在合適的語境中,有個老外當面對你這么一說,你一定一點就通。
這個合適的語境就是,你面對一大堆事要處理,或一下遇到各種事,你沒有分身術,沒有三頭六臂,做不到齊頭并進,只有一個一個來。哪個先呢?把第一個first看成“重要的”這句就通了。
漢語講做事要“分清主次,輕重緩急”,英語有“優先順序”priority。
如果你熟悉舊的話語體系,我可以把這句解釋為:凡事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把抓主要矛盾放第一位,綱舉目張(典出古漢語漁網的結構)。
通俗譯法可參考:重要的事,擺在前/先做。Or,從關鍵處入手。
具體什么才是first things, 要你自己考量區別了。
G. put things together, let’s see the whole picture.
看二戰的紀錄片,以前沒有衛星,為了摸清敵方情況,要派偵察機去敵方上空連續拍攝,再沖印出一張張相片拼成全貌圖。
事情像一堆亂麻,當我們把它們全列出來,就容易理/看出頭緒來了。
局部和全局,雜亂和有序,試試這招。
當然還有些特殊場合,除了軍事,比如破案,要把從各個渠道偵察收集來的情況湊一起,通過分析研究,決定下一步方案。
H.Let things work up for you.
詞典里,收錄最多的是成語,習語,還有些諺語。但很少箴言。這句話就很難在普通詞典里察到。
但它確是一句很有價值的箴言。
炒股票,我見過有人時時盯著,到處打聽消息,心力交瘁。有人卻云游四方去了。這么多錢放在股市,還這么灑脫?
其實后一種人很懂成本和收益。玩,不是付出,精神肉體上還賺了。
現在帶上手機就不會與這世界脫節,人家才不是撒手不管了。有些事需要等待。一動不如一靜,靜觀其變。預判三個月后會有一波行情,熬著過,玩著過,差別很大。不如暫時放下,稍安毋躁,待機而動,讓子彈飛一會。
這個世界上許多事,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不動,地球仍然在轉動,市場上各種力量仍然在博弈。事情會變化,該出手時再出手吧!
事情在醞釀發酵,當會觀眾先。
I. make a big noise
說好的箴言呢,“大聲嚷嚷”也算?是的,它不單出現在日常應用中,而且被一些英語字典所收錄。
我曾經在和歐美人交談時,講到一些情況下要祭出此招,他們都報以或會心或贊許的微笑。
最直接的應用,當然是指你遇險求救。
不可否認,make a big noise有時是為了嘩眾取寵。
但比較正心正解的用意,則是提醒你,有些事,可以用造勢來推動。
這點,商家是早已運用自如。廣告不就是廣而告之嘛!
近年來,民間的許多維權活動也都學會找媒體。起什么作用?造輿論擴大影響,希求一個合理有利的解決方案唄。
當然,如同權力不能濫用,“大聲嚷嚷”可不能變成亂嚷嚷。比如在法庭上,就不能比誰嗓門大,分貝高。那是講理的地方,不是吵架的地方。你make a big noise,在古代,叫“咆哮公堂”;現在呢?叫“擾亂法庭秩序”。
J. make the best of a bad business
后面的business還可以換成其它詞,但不影響這句話要傳達的意思。
啥意思呢?比如打牌,你抓到一手爛牌。你沒得選,硬著頭皮也要打。既來之,則安之。想盡辦法爭取一個對你最好的結果。
現代語言與其要描述的對象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我想舉我自己是怎樣掌握這句箴言都要啰嗦一點。
我聽過一個傳說。說有個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去掃大街。這事在今天,沒什么大不了。很多年前一個北大高材生賣豬肉還能引來一片惋惜。今天,高校擴招,誰家孩子如果連大學都沒上,你出門都不好意思與人打招呼。
但我聽的傳說時代背景是文革前。那時一個大學畢業生可稀罕了。也沒有“環衛工”這么美化的稱謂。
這個家長,按當時的觀點,對兒子“堂堂”大學畢業生去掃大街肯定是覺得抬不起頭了。
可是呢,我們往往知道了開頭,卻猜不到結果。這孩子沒抱怨,而是,make the best of a “bad” job,在工作中,通過動腦筋想辦法,他發明了掃地機。然后……
今天我們大可把這當作一個段子聽。當年我可是喝下這碗雞湯,并不真的在意掃地機是如何誕生的。
它曾幫助我對這句箴言的領會。希望能幫到你。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歡迎大家討論學術問題,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擊和發布一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內容。
(作者:方毅,編輯:Helen)
上一篇 : 讓閱讀《經濟學人》成為一種享受
下一篇 :
分享到
關注和訂閱
電話:8610-84883645
傳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tips@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