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權 |
參考譯文:
交友中的“近水樓臺”
在第一次班會上,研究人員讓學生自由就座,初來乍到的學生戰戰兢兢,硬生生地走上臺前,簡短介紹自己。隨后其他人從兩個方面對其評價:首先是喜歡的程度,其次是繼續與其交往的欲望(第一天就被人指手劃腳聽起來夠嚇人的!)
結果顯示,人們意圖交往的對象正是起初坐(命中注定)在自己身邊的人。這沒什么讓人吃驚的,它正應驗了中國的一句古話:近水樓臺先得月。或許因為近在身邊,彼此自然就有了一份默契。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系。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么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譯者內心的認知反映在外在的翻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種差異基本上會介于兩個極端之間,那就是“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之間。所謂的“作者說話”是指譯者純粹模仿作者的語氣說話,在詞匯、語法和修辭方面盡量保持原語獨有的一些特征;反之,“譯者”說話是指譯者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改變原文的某些表達方式,使譯文更多的表現出自己的一種風格特征。“作者說話”和“譯者說話”不是完全對稱的兩個概念,而完全的“作者說話”和“譯者說話”也是不存在的,翻譯中間總是存在著兩種聲音,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解釋,翻譯中始終存在著“作者”和“譯者”的對話,翻譯是一種雙聲部的合唱。
就英譯漢而言,體現“作者說話”的翻譯往往傾向于保留英語的一些表達方式,而體現“譯者說話”的翻譯則更多地照顧到漢語的表達習慣,這是從整體的語言差異的角度來看。就個人而言,不同的譯者所形成的翻譯風格也不同。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翻譯也經歷了從“譯者說話”到“作者說話”再回到“譯者說話”的一種輪回式的發展道路,從早期林紓接近編譯的小說翻譯,到魯迅“寧信而勿順”的直白翻譯,再到許淵沖強調“三美”的詩歌翻譯,其中的變遷、反復、混雜、調整可見一斑。現代翻譯更多地呈一種多元化的狀態,不同的譯者針對不同的譯文和不同的委托人需求,譯出不同風格特色的譯文,以任何單一標準要求翻譯的時代已經過去。然而,“譯者說話”和“作者說話”的區分仍然不失為翻譯評價的一個角度。
回到具體的翻譯點評上,在譯題一開頭的一個句子中,英語的被動語態是獨具特色的語法現象,雖然近來漢語“被”字表達流行,但漢語的“被”字更多的是詞匯構成手段,而非純粹的語法手段,不能因為現在流行“被”字表達方式就認為漢語已經具備照搬英語被動語態的條件。參與翻譯的網友選擇“被”字結構翻譯第一句話的比例很高,占全部譯者的一半,在這些使用“被”字結構的翻譯中,“被告知”比“被要求”聽起來更順一些。第二段the people who were initially sat next to them中,sat是sit的過去分詞,這里sit是及物動詞,是“使就座”的意思,這同樣是英語被動語態的特色用法,然而此處所有的網友譯者都沒有使用被動語態,不知是沒有看到被動語態還是故意選擇忽略。再者就是這里的被動語態的使用給人一種很突兀的感覺,但實際上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這樣的,起初大家自由選擇就座決定了后來跟誰交朋友的結果,多少給人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這一點在英語中恰好通過被動語態這種語法手段得以表達,因為語言差異,我們可以選擇詞匯手段來彌補,參見筆者的譯文。
至于詞匯翻譯問題,introductory session是指“起初的自我介紹”的意思,經查原文語境,應該是指第一次開班會,不少網友的翻譯能看出是查閱了原文的,這一點值得提倡。Trembling newbie是描寫新生的膽怯,身體和聲音都可能是發抖的,emilywu73使用“緊張兮兮地”來對譯,感覺非常貼切。Rated that person on two scales顯然是從專業研究的眼光看問題,rate涉及分級或評分,webweb就翻譯成“接下來大家對這個人從兩個方面打分”。Exposure的意思這個詞是指“暴露在其中”,因此受其影響,這里可以選擇意譯,“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翻譯就是從這里衍生出來的。假設換一個地方,如果是討論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的文章,exposure也可以跟漢語的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聯系起來進行翻譯。這里使用漢語成語的翻譯方式,更多地體現了“譯者說話”,但這樣的翻譯也是有限制的,過了就不好了。
譯題二:California English and the “Gay Accent”
參考譯文:
加州英語與“男同口音”
您聽過“男同口音”一說嗎?要不是看到一大堆正兒八經的學術研究成果,我也不會碰觸這個話題。畢竟,“像男同一樣說話”原本只是恐同者鸚鵡學舌的表演。所以我先聲明,在我看來男同們和非男同們一樣可以說出字正腔圓的話來,我不相信有一種標準統一的“男同口音”。
然而,最近一期《美國語言》上的一篇文章認為,有一種亞文化叫做“男同口音”,它不僅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現象,而且也跟一地的英語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譯題二涉及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同性戀問題”。“同性戀”之所以成為問題,則是源于人們長期以來對“同性戀”的偏見態度,而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詞匯,如"gay accent", "talking gay", "gay voice"都難免帶有偏見的色彩,因此在翻譯這段文字的時候,首先要把握作者對待同性戀的態度。閱讀發現作者的態度不僅是嚴肅的,而且作者還試圖批評那種歧視同性戀的態度。
經查詞典,gay可以統稱“同性戀者”,但主要是指“男同性戀者”,這一點頗似漢語的“同志”一詞,即可以指全體同性戀者,但又主要指男同性戀者,由于一些涉及“同性戀”的詞匯已經先天帶有某些人們的認知態度,要把這些詞匯正確翻譯成漢語,又能做到不夾雜著個人感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talking gay而言,不少網友翻譯成了“娘娘腔”,這個詞本身是帶一定偏見性的認知的,這個不是譯者的錯,是詞匯本身的問題。Homophobic parody的意思是“恐同者對同性戀的反諷模仿”,parody帶有滑稽性和夸張色彩,目的在于丑化原來的東西。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網友對talking gay的理解是錯誤的,首先從語法角度來講talking gay是現在分詞短語,而非動名詞短語,再者從詞匯的角度講,talk gay是固定搭配,就是指上文的gay accent,talking gay的意思就是所謂的“娘娘腔”。還有一個詞值得注意,staple的語境意思是“主打產品”,因此整句話the notion of “talking gay”, after all, is a staple of homophobic parody的隱含意思是,一些恐懼同性戀的人通過對所謂的“同性戀口音”的滑稽模仿,丑化同性戀的說法方式,使“娘娘腔”這一特征口音固定與同性戀關聯,從而形成對同性戀者的社會刻板印象。
最后一段中measurable是“可測量”的意思,沒有引申的“重要”的意思,數量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趨勢。
譯題三:Toss Your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
參考譯文
讓奢望見鬼去吧!
沒有奢望的生活什么樣子?沒有奢望的人接受現實的一切,不會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裝。沒了奢望,也便沒了失望、挫折、憤懣—即便有,也能安然接受,順其自然。沒有奢望并非無所作為—這樣的人從本心出發,做影響世界的事情,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關注自己的思想,有奢望,也別自責,正視奢望,拋諸海洋。
最后這一個譯題中,expectations一詞的意思不同一般,這本來是一個褒義詞,在這里多少有了一些貶義,作者通過自己的寫作,意圖指出expectations會讓我們沮喪、挫折、憤懣,所以筆者這里把expectations翻譯成了“奢望”,這里也涉及翻譯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到底要不要揭示出作者的隱含意義,從翻譯的解釋性來看,大多數時候這樣做是必要的。Sumingyu把標題譯成“清心寡欲”,也足見其理解是很到位的。
“Toss you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中包含了ocean這樣的比喻,是否需要直譯出來,這總是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筆者的譯文在標題和結尾處分別采用了意譯和直譯兩種方法。Force people into the containers you have for them,筆者譯成“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裝”,化用了漢語成語“量體裁衣”,但反其道而用之,意圖表示“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把別人的行為納入自己的軌道中”。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一個抽象的命題,所以作者采用了反復論證的方式,you accept it, and let it go,never have an expectation of how the world will react to your actions,都是從不同的側面談論同一個問題,把握好這一點,翻譯也就沒有困難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歡迎大家討論學術問題,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擊和發布一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內容。
更多文章
專家簡介:
張明權,安徽省固鎮縣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上外博士課程班進修。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和翻譯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譯著兩部,發表其他文章20余篇,有大量翻譯實踐經驗,翻譯總字數接近200萬。Email: mqzhang@ujs.edu.cn。
(作者:張明權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編輯:Julie)